2014年5月6日星期二

實名還是匿名,這是一個問題。

13 個月前,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歷史上最富有的 20 多人之一,找到了 Snapchat 的 Evan Spiegel。Zuckerberg 給 Spiegel 的個人郵箱發了一封郵件:到 Menlo Park(Facebook 總部所在地)來,讓我們互相瞭解彼此。23 歲的 Spiegel,也許是自 Zuckerberg 以來最少年得志的科技神童,剛剛結束了與他一起創立公司的大學夥伴的官司,給出這樣的回答:我很願意見你 … … 只要你來找我。



以上是互聯網目前最大的實名社交平台與最火的匿名社交平台巨頭的對話。一年之後,我們來看,情勢又有什麼新變化。Snapchat仍然深陷與“共同創始人”Brown的官司(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Zakerberg卻風風火火收購了Whatsapp。但匿名社交平台給實名社交媒體平台所帶來的衝擊是有目共睹的。
根据尼尔森(Nielsen)提供的评估,光是2013年12月这个月,就有4亿个内容透过Snapchat分享。值得一提的是,小紮收購不成,則推出了同類型產品的Facebook hoke,可使用人數的增長速率卻一直不慍不火,令人十分尷尬。而在今年五月初的F8大會,Facebook更是確認了將啟用匿名登入的消息。
實名還是匿名,這是一個問題。

實名?個資泄露!
匿名性是互聯網原生的特質,但Facebook卻掀起了一股實名風潮。
而隨著棱鏡事件的曝光,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個資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大數據時代,數據的大量聚集導致隱私泄露無處不在。人們常常會在郵箱裡發現定向廣告,手機簡訊中也不時出現針對性服務訊息。
這種模式是可以避免的嗎?網站存在漏洞、自己的不良上網習慣以及駭客的攻擊都可能造成個人資料的泄露。改變不了他人,就只能從自我做起。拒訪來路不明的網站、定時更換帳號密碼等都是不錯的習慣。

匿名?網路暴力!
網路的話語表達常常伴隨著隨意性與自由性,因此匿名發言也常常與網路暴力相連結。
過去一年,snapchat、whisper等諸多匿名社交應用開始流行,在這裏,人們可以表達許多真實生活中無法表達的事情。而在匿名的互聯網語境下,關於性愛、毒品、行業八卦等消息都隨之出現,這種無負擔的用戶心理使人們更願意去表達或是宣泄情緒,畢竟你的身分代號只是一個字符串。
然而,網路社交平台作為一個傳播媒介,發言者的自由與責任究竟在哪裡?憲法規定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可在司法解釋中也明確削減了發表言論者必須證明所言為真的法律責任。界限在哪裏,只能靠用戶自己拿捏。

而我認為不論實名或是匿名,都應該由用戶來主動選擇。而如果政府、法律、社交平台開發公司甚至普通民眾都可以來監管,互聯網這一公共空間也許會發展得更好。



相關閱讀:
Snapchat 秘辛:像《社群網站》一樣充滿天才和背叛的故事
中華民國言論自由

0 评论:

发表评论